校園文化是以學校教育價值觀為核心的觀念、制度、行為方式和物資建設的集合體,它是學校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先進的校園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環境文化和課程文化等方面。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內核,它包括教育價值觀、辦學理念等觀念及由此產生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和精神風貌。制度文化。是規范學校運行的各種制度的總和,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度文化是學校精神文化的具體化,師生員工的行為準則是以學校制度文化為依據的。環境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外在表現和標志。它包括硬件和軟件倫理環境。物質環境包括學校的建筑風格、室內外環境布置、校園綠化美化和人文景觀的布置等,它們都以不同的方式向人們傳達著校園文化的信息。軟件倫理環境,包括教工和教工、教工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人際關系。校本課程文化。是在學校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的背景下,對學校精神文化的實踐和創造。課程文化力求實現教育內容從封閉走向開放,學習方式從被動走向主動,人格養成從冷漠走向關懷,課程資源從貧乏走向豐富。實現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力求體現現代學校發展的智慧和創意。
學校文化構建要塑造學校良好的品牌視覺形象,以學校標志、標準字、標準色為核心展開的視覺文化。它將學校辦學理念、學校精神、校訓、文化體制、制度規范等深層次抽象理念轉化為具體的符號形象,通過個性化、規范化、系統化的視覺方案傳達學校的理念和精神,塑造獨具特色的學校視覺新形象,以提高學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而現在我們的學校對這些缺少深刻的考慮,形成不效果。
校園文化墻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傳統經典文化仁、義、禮、智、信等內容“搬”上墻,風格獨具特色,在校園里營造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使經典傳統文化教育更加融入師生的學習生活,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仁、懂禮、明義、守信,引導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和價值觀,陶冶了學生的身心,培養學生崇尚儒雅、富有活力、樂于學習的良好習慣和品質。
建設和諧學校校園文化,既是治校的理想,又是治校的方略和機制,同時也是治校的結果,是目標與過程的統一。因此,建設和諧學校校園文化,需要從思想認識、管理創新、政策調整等方面著手,促進學校的全面協調發展。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校園文化對于學生素質提高、智慧啟迪、身心健康、文化生活豐富等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其作用日益凸顯。而校園文化的形成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創新完善的過程,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特色是優勢,特色是品牌,特色是生命力。校園特色文化建設是一所學校精神風貌的集中反映,是學校辦學特色和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它對啟迪學生智慧、開拓學生視野、優化學生人格等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校園文化建設的研究是當今教育研究的一大熱點,如何認識高校文化的特點,如何建設適合高校自身發展的校園文化,如何利用校園文化加強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這既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又是一個重要的實踐問題。校園文化是隨著學校的出現而產生,是一種綜合性的多形態、多層面的文化現象。校園文化來源于社會文化,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是社會文化在校園中的折射和反映,也是社會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具體而言,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為促進師生文化素質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發展,以廣闊的校園為活動空間,以特定的校園生活方式和校園精神為特征,以廣大師生為主題,所創造的學校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校園文化反映了一個學校的辦學水平,體現了校園的人文精神,能塑造學生良好的精神風貌。一個學校良好的校風,體現在自由的學術氛圍、多學科交匯的氛圍、寬容失敗的氛圍、個性得以充分發展的氛圍等幾個方面。校園文化的最大特點在于它在潛移默化地、有意無意中影響、同化環境中的每一個人,人們都在自覺與不自覺地經受著這種文化的熏陶。在校園文化的作用下,學校的每一個成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校園文化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是德育教育的有機結合,它把德育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意圖變成一種精神化的形式溶于文化氛圍中,出神入化的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是一種高超的德育教育藝術,是每一個學校都應該努力做的事情。
以人為本 和諧共生 文化立校 國學揚校”的發展理念是校園文化的動力;“養成良好的習慣,練就強健的體魄,擁有健康的心態,根植美好的理想”的培養理念是校園文化的品質;“與心靈相約,與健康同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校園文化的橋梁;“精神文明的家園,培養人才的學園,發展個性的樂園,整潔優美的花園”的發展理念是校園文化的果實……我們把辦學理念與教師的發展追求、學生的發展需求相融合,貫穿于學校各項工作中,營造了和諧的校園環境,逐步積淀為學校文化。
學校的文化氛圍特別是良好的校風能激發學生對學校目標、準則的認同感和作為學校一員的使命感、自豪感、歸屬感,形成強大的向心力。所謂校風,即學校富有鮮明個性特點的教學意識、育人意識、道德意識、文明意識以及為全校師生認同的集體榮譽感與責任感。它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很大的同化力、促進力和約束力,能使每個學生都在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內在潛力。這種高凝聚力主要表現為:集體與個人的關系休戚與共;集體對個人有很強的吸引力;個人對集體有很強的認同感。
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突出地表現在過分注重功利主義。從理論上普遍認識到校園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很多學校能把校園文化建設納入到學校建設發展的總體規劃中,提出校園文化建設目標,但在實際操作中注重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忽視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普遍存在著知行脫節問題,以至于體制、機制上不健全,工作上不協調,效率不高,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健康發展和實際效果。
校園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現為:首先具有先進性,校園文化是一種“高層文化”或“先鋒文化”。其次具有理想性,校園文化是一種理想主義文化,高校的主體是大學生,青年學生的本性是理想主義者,校園社會的外在封閉性和內在開放性為青年人理想主義精神的生長創造了條件,有其顯著的理想性。第三具有適應性,校園文化以具有相對獨立的學生社團為基礎,創造自己的文化特質和文化模式,因而容易根據時代條件和外界環境的變化改變自身和完善自身,有其較強的適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