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 和諧共生 文化立校 國學揚校”的發展理念是校園文化的動力;“養成良好的習慣,練就強健的體魄,擁有健康的心態,根植美好的理想”的培養理念是校園文化的品質;“與心靈相約,與健康同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校園文化的橋梁;“精神文明的家園,培養人才的學園,發展個性的樂園,整潔優美的花園”的發展理念是校園文化的果實……我們把辦學理念與教師的發展追求、學生的發展需求相融合,貫穿于學校各項工作中,營造了和諧的校園環境,逐步積淀為學校文化。
校園文化的功能,不是直接可以觸摸的到的,然而生活在校園之中的人時時、處處可以感受得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宗旨,一句話就是有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即體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校園文化建設的任務,就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在這里,首要的是培養學生成為良好的“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園地,在這里我們的一切教學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師生參與的活動,都應以學生的健康成長,成為有用人才為中心。就此而言,可以說學校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
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是教育的場所,以育人為根本目的。校園文化是展現學校特色的平臺,是實施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環節。美麗的校園風光,濃厚的人文氣息,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對于師生起著潤物無聲的教育作用,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教育場”。
校園文化可分為:“精神層面”和“環境層面”,它的最主要表現是校園的特殊性、多元性。校園文化的完善,就是充分發揮了教育導向、開發創造、娛樂調節、激勵凝聚等功能,為育人營造了最優化的環境,從而實現教育目標。它可以通過各種形式來創建優美的校園環境,使它所包括的內容廣泛地播散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當中,形成一種特有的校園文化現象。
認識整合功能。研究表明,學生的認識是在不斷地模仿,進而比較、分析和判斷的過程中形成的,而一定的文化氛圍正是他們模仿的“藍本”。與此同時,校園文化自身滲透著優秀的民族文化和豐富的科學知識,學生在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中,通過不同思維的不斷碰撞,在尋找個人與集體、社會的結合座標的過程中,不斷整合自己的思想與價值體系,從而逐步深入地認識社會、認識人生,并獲取許多課堂上得不到的知識與技能。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尤其指定的精神環境日文化氛圍,它含有校園建筑預設、校園景觀、美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里本質意義,也含有學校的傳統、校風、學校風氣、人際關系、集體言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人員在共同活動互相來和去中形成的非見于文字規范的行為準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冶陶學生的氣節、啟發學生心智,增進學生的各個方面發展。
教室文化建設。名人畫像或藝術畫;名言警語;校訓校規、班訓班規;獎狀紅旗;黑板報;閱覽角。學校的校訓、校歌、;、校標等設計要體現學校特點和教育理念,有條件的中小學要建好校史陳列室和共青團、少先隊室。要充分利用板報、櫥窗、走廊、墻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體現教育理念,如張貼、懸掛革命領袖、英雄人物、勞動模范、科學家、藝術家等杰出人物的畫像和格言,制作、設計介紹家鄉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建設成就的圖片和文字,繪制、創作引導學生勤奮學習、健康生活、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卡通人物形象等,特別是鼓勵、展示學生自己創作的作品,引導學生從確立遠大志向做起,從增強愛家鄉的情感做起,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
校園文化在當今高等教育中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夠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夠喚起青年一代心靈的,是能夠激發青年學生激情,是能夠喚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獨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園的時代性活動等。當代校園文化建設進入了網絡環境,應運而生的各種網絡社團,校園文化宣傳站從軟件上提升了校園文化的內涵。從占主導地位的學術觀點來看,一般認為校園文化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和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培養目標、辦學傳統、校風、學風、校園的文化活動風格和師生的行為方式及其價值觀念,反映著人們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上有別于其他社會群體的一種團體意識與精神氛圍。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表現出一個學校整體精神的價值取向,是具有引導功能的教育資源。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