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大小高校都舉行了好些校慶活動,這些校慶活動雖然可以提升學校形象,然而這類活動畢竟是短暫性的,對于許多年輕的學校,依靠校慶活動來提升品牌也不大可行。從長遠來看,學校的品牌是需要一個厚實的“校園文化”底蘊作為發展的支撐。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化環境,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具有教育的功能。它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方式感染學生,陶冶師生,使校園中的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并轉化為信念。它作為校園精神及其在物質和意識建設識形態上的具體體現,對校園生活,尤其是對學生的成長影響重大。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作為一種精神上的提升力、凝聚力、導向力校園文化具有如下作用:方向引導性作用、規范約束性作用、維系凝聚力作用、激勵感召作用。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不斷加強和改進學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優化育人環境,促進學校生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校園文化建設拓寬了教育的陣地,從第一課堂延伸到第二課堂,從“三點一線”擴展到整個校園以至社會,同時也突出了校園文化建設中廣大師生特別是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各級領導要把校園文化建設列入學校的議事日程,討論和制訂校園文化建設總體規劃并納入學校發展規劃中。要充分重視學校領導層的決策和導向,強化執行層的引領和落實,切實做到黨政齊抓,系部共管,師生共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校園文化健康發展,使學生在校園文化的熏染和浸潤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質,把體現學校精神的科學態度、文明風范、價值觀念等帶到社會,影響和感染其他人,從而實現一所學校的精神、價值、作風和理想追求。
學校標識文化的多種表達。不少學校有校風、教風、學風、校歌、校訓,這是常見彰顯學校文化特色與個性的方式,但不局限于此,學校的標識文化還可以有多樣化的表達,如,學校宣言、校歌、校詩、校故事、校圖騰、校吉祥物,校形象大使,校樹、;ǖ鹊。對校園文化進行股份制改造。讓校長、教師、學生都入股校園文化,成為股東。也就是說:讓全校師生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例如:校長要辦什么樣的理想學校,先讓師生為學校畫像;要強調哪些校園文化學生最有感覺,就讓學生評選;要讓學生理解校園文化,就讓學生導游講解。創意校園文化的課程景觀。放大校園文化的使用價值,打造校園教科書。從自然景觀——文化景觀——課程景觀。某校一個天文實驗室,屋頂是璀燦星空,金、木、水、火、土等星球,只要用遙控器指住某個星球,立即就播出一段有關這個星球的天文知識介紹。再如,一個學校的水池底部,鋪設有世界地圖的磁磚,這就為學生“觸摸世界”帶來了方便。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它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園精神文化又被稱為“學校精神”,并具體體現在校風、教風、學風、班風和學校人際關系上。校風建設。校風建設實際上就是校園精神的塑造,校風作為構成教育環境的獨特的因素,體現著一個學校的精神風貌。在校風體現形式上,校風主要表現在校訓、校歌、;蘸托F焐。好的校風具有深刻“強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環境氣氛要求的心理和行為時刻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使每一位校園人的集體感受日趨鞏固和擴展,形成集體成員心理特性最協調的心理相容狀態;好的校風具有對學校成員內在動力的激發作用,催人奮進;好的校風對學校成員的心理發展具有保護作用,對不良的心理傾向和行為具有強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種不良心理和行為的侵蝕和干擾。
以人為本,不僅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也是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和根本。當前一些學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著重硬件投入、搞形象工程,輕軟件培育、忽視品格塑造的現象,其實不利于真正提升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學校要把師生利益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制訂人性化的制度,保障師生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機會和權利,形成有益于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有益于科學創新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和諧校園環境。搭建民主平臺,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管理氛圍,讓教師參與學校的決策與管理,讓教師感到“家”的溫暖;根據學校生個性和時代特征,鼓勵學生參加有積極意義的文化活動,引導學生形成健康而高尚的文化品位。
校園雕塑作為一種精神載體,它具有文字屬性,體現“文以載道”的精神。同時,校園雕塑與所有的校園物質景觀一樣,積淀著歷史、傳統、文化和社會的價值,蘊含有巨大的潛在教育意義。校園雕塑通過被解讀,使學生不僅掌握一定群體的環境知覺,而且同時從雕塑作品中領會特定文化的設計思想、態度、情感和價值觀,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激發學生對道德原則、道德規范在情緒上的認同,產生共鳴,同時對道德理想、道德建構產生向往之情。在這樣的環境中,這樣的文化影響下,會自然而然地激勵學生積極進取、勇于創新。校園雕塑,這種物化了的精神載體,它集中反映了學校這個特定群體的道德價值觀和審美取向,是進行道德教育、審美教育的最好的素材之一。
從教育的層面上理解校園文化應該是廣義的校園文化,它包括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和校園精神文化三種基本形態。其中,處于淺層的校園物質文化主要指的是構建校園的物質基礎,如校園環境、圖書資料、科研設備、傳播媒體、文化設施及校園內開展的群眾性的文化、衛生、體育和科技實踐活動等;處于中層的校園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組織機構、領導體制、運行機制、校規校紀和公約條例等;處于深層的校園精神文化包括辦學傳統、辦學理念、發展目標、價值觀念、教學科研活動、文體藝術活動和師表作用等,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文藝家在創作過程中如何確定形式和結構,都必須服從表達主題的需要。因而一部好的作品,它所展示的一切生活事件和所用的一切材料,都圍繞著它的主題。評價一部作品思想性的高低、優劣,社會作用怎么樣,主要看作品主題反映現實的深刻程度和主題思想是否正確,是否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本質和規律。 主題具有階級性和時代特點。由于作家、藝術家的立場觀點或創作意圖的不同,相同的題材可以表現出不同的主題。作者的思想水平、生活經驗和藝術素養也會直接影響主題的深度和廣度。
校園文化是一種動態文化,要堅持人人參與的原則,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學校領導和教職工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設計者和組織者,應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引導校園文化向健康的方向發展。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外在的教育要求、文化熏陶要通過其主觀能動性才能內化為信念、外化為行動。要建立學生自我教育、共同參與的激勵機制,使他們在各種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課外活動中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塑造品格。
校園活動文化必須辦學思想相聯系,成果的校園文化必須具備連續性、目的性、教育性。在活動中內容要豐富多彩,形式要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真正讓學生體驗是他們自己的活動,如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等等,在活動中學生的能力得到鍛煉,個性特長得到發揮,培養了團隊精神,在活動中不斷找出每一活動的閃光點和不足,使活動更加完善,通過活動在校內無形地釋放出一般強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園活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