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尤其指定的精神環境日文化氛圍,它含有校園建筑預設、校園景觀、美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里本質意義,也含有學校的傳統、校風、學校風氣、人際關系、集體言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人員在共同活動互相來和去中形成的非見于文字規范的行為準則。校園文化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校園文化從性質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靜態文化,一種是動態文化,對于學校來說,我們可以把靜態文化比作人的表面,把動態文化比作人的精神。校園靜態文化含有校舍結構布局和各種教育設備,如操場、寢室、教室、國旗、圖書室、宣傳欄、黑黑板報、著名人物掛像。校園靜態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動態校園文化含有學術研究、科學技術活動、體育運動活動、藝術活動、各種娛樂活動等。動態文化對學生的影響更大。假設說靜態文化主要在于冶陶學生的氣節、培養學生令稱呼心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話,那末動態文化則主要在于培養學生在知識、科學技術、體育運動、藝術等方面的實際操作有經驗。
制度與學校發展。作為管理的手段:制度是學校發展中超越個人統治,追求突破的杠桿。作為教育的內里本質意義:培養學生的規則認識。一所好學校,不是僅看有無制度,還要看制度中表示出來著的助學思想和理念?催@些個制度是否表示出來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是否表示出來管理者對被管理者的尊重、關心和激發激勵,是否表示出來有幫助于調動教員的積極性,是否有幫助于增進教員的專業發展,是否有幫助于增進教員追求崇高的師德。當然制度僅是文本,校園文化在制度上的表示出來,更要看教員自覺執行制度的自覺性。當一所學校的教員自覺地用紀律約束自己,將執行制度變成自覺的行為,變他律為自律,學校教學秩序定會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學校也走上了可連續不斷發展的軌道。
大學校園的基本特征是“校園趨向城市化,校園建筑趨向一體化,校園功能趨于綜合化氣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校園模式開始由封閉型向分散、開放型轉變。這表現為:學科建設不斷分化、綜合,學科教學用房不便交流向有機開放型轉變:許多高校形成了校園社區化的格局,校園空間內外開放;科界線被打破,交叉融合發展。校園基本特征的上述轉變,要求在規劃理念上,應該由傳統的機械功能分區轉變為以人為本的區域互動。傳統教育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以教師、課堂和教材為中心,與之對應的建設規劃和設計,則把教室、教學樓和教學區作為重點。而當今的教育即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及其實踐能力為目標,既重視課堂教學,又重視課堂外的教育。顯然,與之對應的建設規劃和設計,就應該同時重視教學空間和非教學空間、內部空間和外部空間的聯系,重視校園、校舍自身與社會不可分割的聯系等。
辦學特色是學校整體風貌的外化呈現,是校園文化建設中最有效最典型的一種理念,一種境界,一種品位。根據學校發展需要以及學生培養目標,如: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核心,兼容并包優秀的多元文化;以培養“四有”新人為歸宿,五個結合開展國學教育活動:一是國學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在誦讀中提高學生的人品;二是國學與校本課程相結合,形成教師核心的價值觀,提升師德品位,讓師生心存感恩、愛心、善念;讓學校成為師生充滿生命活力的園地,讓學校成為師生充滿幸福的精神家園,讓學校中的每個人都珍愛生命、快樂成長,讓學校中的每個人都張揚個性、升華生命——這就是我們校園文化建設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而學校中的老師結和學生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載體,學校不僅僅是要求做好每一門課程和每一項活動,學校中的事物都應該滲透彌漫一種濃烈的文化氣息,所以學校環境文化建設極為重要。創建生命化的校園環境氣氛具有生命力的校園文化環境對人的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影響。歷史上孟母三遷的典故,正說明了在一種文化環境熏陶下對人才成長的作用。長期處在某一校園文化環境中的師生 , 在這獨特的校園文化 的熏陶下,會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如學校環境的美化、凈化、綠化,不僅影響了師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應了學校的校風,很難設想一個環境骯臟,秩序的地方,能培養出合格人才。
文化不是味精,不是用來調味與點綴的。因此,不要什么都朝“文化”上靠。文化更需要的是精神,那些打著幌子搞所謂文化建設的作派如果缺乏精神,都是假冒偽劣。舉個例子,現在處于開學季,很多學校開學典禮非常熱鬧。全體學生披紅掛綠穿漢服,戴禮帽,三叩首行拜師禮;有的學校打著“孝”文化的名義,讓學生給父母洗腳,上千人浩浩湯湯齊上陣,氣勢壯觀。我不反對所謂的國學進校園,也不反對“以孝治天下”。問題是,這種作法如果只是走走過場,那就是作秀的作派,不但毫無意義反而還淪為一種形式主義貽害無窮。國學進校園,貴在堅持,堅守,文化沒有堅持,沒有堅守,就不會有積淀,當然就缺乏了傳承,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只能說是“偽文化”。
校園精神是一個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精神對學生的人生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格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校園文化建設對于素質教育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它能給予學生情感的精神食糧,使學生做到道德提升,、人格發展、快樂生活、有個人價值感和自尊心。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并含有院校領導、教職工,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設等為主要內里本質意義,以校園精神、文明為主要特點標志的一種整體文化。它主要含有: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文化觀念以及有所規范的學生特有的思維特點標志、行為特點標志和方式;學生課余生存中一切以整體方式顯露出來的文化活動,如詩社、棋牌club、書社、文學社等組織活動,那邊邊最能表示出來校園文化本質內里本質意義的是校園風氣或校園精神。校園文化是社會整體文化的一部份。
所謂和諧校園,是指學校各種發展要素間的一種均衡有序、協調進步的和諧狀態,和諧校園的本質屬性是文化和諧,和諧校園建設的根本在于校園文化建設。和諧的校園文化既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本目標與內涵,又是構建和諧校園的基本途徑與模式。和諧校園文化的基本特征除具有校園文化的一般特征外,還應具有多元性、整合性、科學性和實踐性特征。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閱覽室、雕塑、墻壁畫等,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硬件建設”,這些都需要經費的投入。否則,校園文化建設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只能束之高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