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滲透于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及校園活動之中。充分重視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采取有力措施,調動廣大師生全員、全程、全方位自主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讓師生在主動參與中得到鍛煉,提高文化修養及價值觀念,實現師生和學樣共同發展,共同提高,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加強校園環境文化建設,F在大多數學校僅擁有自己的校園,而且占地廣,基礎設施完備,人文與自然環境優美,進入學校,常常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在硬件設施方面,基本上都建立了富有現代氣息的圖書館、運動場、體育館等;在建筑文化方面,布局錯落有致、風格特色鮮明、色彩不落俗套;在美化綠化以及人文化方面,注重植樹、種花、草坪的建設,利用條件進行噴泉、假山、樓臺、湖泊的建設,努力加強廣告欄、報欄、文化廣場、文化長廊的建設,并且積極搞好校園的雕塑、雕像、名言、名畫等人文景觀的建設。學校校園環境文化建設不僅為其廣大師生和職工提供了一個舒適和溫馨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環境,而且這種環境文化也蘊含著一種精神,體現出一種主導文化,這種精神和文化以其特有的魅力和力量凝聚校園人、陶冶校園人、鼓舞校園人、號召校園人。
建設和諧高校校園文化,既是治校的理想,又是治校的方略和機制,同時也是治校的結果,是目標與過程的統一。因此,建設和諧高校校園文化,需要從思想認識、管理創新、政策調整等方面著手,促進高校的全面協調發展。首先,要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和諧高校校園文化建設。高校在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過程中,要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強陣地,就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貫穿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使馬克思主義理想成為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師生,引導他們為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努力奮斗;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發揮好校園文化的引領、示范和輻射作用,達到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效果。
校園制度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外在機制,含有學校的傳統、形式和規章制度,是維系學校對常秩序必不可以少的擔保機制,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擔保系統。"沒有規矩,不行方圓",只有豎立起完整的規章制度、規范了師生的行為,才有有可能豎立起令稱呼心的校風,才能擔保校園多方面工作和活動的開展與落到實處。但僅有完整的規章制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負責將各項規章制度予以執行和落到實處的團體機構和隊伍,由于這個,還必須加強相應的團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也就是說,制度文化建設實際上含有制度建設、團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三個方面,團體機構建設和隊伍建設是保證制度建設落到實處,并使其真正起到規范校園人言行的關鍵環節,校園文化團體機構的健全和完善,校園文化隊伍的不懈怠盡量盡量與會做事,對正常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決定性的作用。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環節,它是引領學校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學管理發生變革的靈魂。以創藝享文化建設的多年經驗來說,南京校園文化建設要體現在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宗旨,堅持因地制宜、重在建設、協調發展的原則。南京校園文化建設之育人性原則:校園文化建設公司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結合當代特點和形勢需求,發揮出校園文化建設的育人功能,使廣大師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整體素質。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它所包含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它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和各種各樣的形式對學生價值觀念、道德情操、思想內涵和行為模式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較深的影響。校園文化多種多樣,其主要形式:一是宣傳教育,即以形勢政策、愛國主義主旋律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各種報告、講座、媒體宣傳等。二是各種文化活動,即知識講座、辯論賽、講演賽、各種征文比賽、讀書工程、體育節、學術講座等等。三是社會實踐,即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等。四是社團活動,既有大學生根據興趣愛好自愿組成的社團組織,在學校有關部門指導下開展活動。五是社區文化活動,即以社區為單位組織的各種文化活動,包括宿舍文化活動等。六是心理咨詢,即心理測試、心理咨詢等。校園文化的推行除了對內加強宣傳,也要加強對外的宣傳方式,這樣才能達到將校園文化的精神傳遞到每個人的腦海里?傊,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
在組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相關的活動部分時,就可以聯系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戰略思想,在校園文化原有內容基礎上對這方面的知識和理論有所發揮,有所拓展,可以通過武漢東湖發生死魚事件和洞庭湖發生鼠災事件的深入思考使學生在活動中了解時事和事實,也通過激發學生對時事和事實的思考進一步深化他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進而使其自覺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學校要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學校精神的培育作為長遠目標,注重把學校精神的培育與指導具體的實踐相結合,在正確價值取向的導引下,充分發揮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帶頭作用和校園典范的榜樣作用,使其對校園文化建設真正起到凝聚作用,對建設特色學校起到促進作用,對培養全面發展人才起到塑造作用。學校要通過挖掘各類“活”的資源來不斷充實精神內涵,積極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母校意識”。在“;”的塑造過程中要充分重視創新精神的培育。培養、發展創新精神是校園文化理應追求的教育目的和人文理念。只有把創新精神融入整個學校精神的培育中去,并使之成為精神的核心之一,才能使學校在激烈的辦學競爭中永葆蓬勃的生命力,使學校精神成為凝聚全校師生共同奮進的強大推動力。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校園文化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由于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社區,因而校園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義。即學校共同成員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學校最高目標、價值觀、校風、傳統習慣、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在內的精神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