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空間位置形態形式,是學校精神文化的物質載體,物質文化包括環境文化和設施文化。物質文化是學校教育教學及其管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任何一所學校,都有一個從小到大和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而這個過程無不凝聚著一代代辦學人的智慧和血汗,在學校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廣大師生以校為家、以校為榮的責任感和自豪感。一代又一代師生的不懈努力,才鑄造了學校精神,發揚了學校精神,改造了學校精神。由此可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利于學校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學校精神的延續。“傳道、授業、解惑”是每一個教師的光榮職責,而每一個學生也都應具有尊師重道的基本品質,教師與學生應在多邊交流中建立親密的、互助的合作關系,共同探討生活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和萬物的真理,促使學校精神之花盛開。
校園文化指的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校園文化在當今高等教育中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夠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夠喚起青年一代心靈的,是能夠激發青年學生激情,是能夠喚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獨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園的時代性活動等。
文化發展,校情扎根。要注重校園文化活動的傳承和發展工作,要從時代精神中吸取有利營養,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近些年,我們強調緊緊圍繞時代主題,堅持面向社會,面向全體師生,賦予校園文化活動時代意義,不斷培育校園文化活動新的增長點來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品牌校園文化活動要從學校實際出發,遵循辦學歷史、文化積淀、學科優勢和個性特征,不斷發掘辦學亮點,培育特色文化,形成獨特的文化制高點,以發揮文化活動育人的深遠作用,進而增強品牌校園文化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建設校園文化的目的是用來消費的,這正像是一本書需要有讀者閱讀一樣。一本書需要對自己的讀者群進行定位,校園文化建設同樣需要對自己的消費者進行定位。定位決定著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定好位才能做到位。為了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學生情感,改善校園文化長廊文化設計,積極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許多學校充分利用走廊空間發揮各墻的教育功能。 思想道德教育、禮節禮儀、飲食文化和中國古典文化等。光彩奪目的筆墨、圖畫化的古典詩詞、音響的智慧經典,都顯示出教書育人的深刻意義。文化墻的建設不僅為學校增添了美麗的風景,而且充分發揮了校園的隱性教育功能,美化了教育環境,強化了學校環境的教育觀念,使每堵墻都能說話,每個走廊都在教育人們。
校園文化既是創建特色學校的“根”,又是統攬特色學校的“魂”;特色既要靠校園文化來傳承,又要靠校園文化來彰顯;換言之,要想辦好特色教育,就要在建構“特色文化”上下工夫。否則,創建的特色學校不會穩固,不會長遠。校園環境既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又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校園環境是一種顯性文化,環境優化最具有一種潛移默化的認同感、親切感和自豪感,對于師生的健康成長、和諧發展有著一種獨特的教育與熏陶功能。我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園自然環境、校舍設施環境、校園傳媒環境等文化資源,營造生態校園,努力構建校園環境文化。
校園文化的建設要著力體現學校的歷史傳統與發展方向校園文化的建設首先要圍繞著學校的優良歷史傳統和發展方向來建設。優良的歷史傳統、學校的辦學思想和學校的發展目標,它既是一種精神財富,又是激勵師生的動力,也是管理工作的指導思想。她們應該和諧地形成一個整體,成為校園文化的核心。校園文化的建設首先要圍繞這一個核心來建設,要讓師生浸潤其中,感受其激勵。校園文化的建設要著力打造教育教學的良好氛圍與學習環境校園文化不是空洞的、形式的和單一的,其內容與呈現形態都是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的作用不是口號式、激進式的和單方面的,其作用是潛移默化式的,是潤物無聲式的,是與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與內容互動共長的。因此,校園文化的建設要與學科課程的建設與實施相結合,要把新課程特別是校本課程的思想與理念通過校園文化的形式,落實到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和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中。
絕大多數學校都把校園文化建設附屬于學生管理部門(學工部、學生處等),著重強調控制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勵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學習條件的物質功能,只把校園文化建設看作教育教學活動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使校園文化建設局限在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上,并沒有把校園文化建設放在整體辦學方向和培養目標的大背景下來操作實施。把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的專業設置,師資配備、課程開設等割裂開來,極大地限制了校園文化功能的正常發揮。這實質上是對校園文化沒有全面、正確認識的表現。